近日,關于農民評職稱的話題引發關注。在山東省,為農民評職稱早已開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為全國各地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工作打下了基礎。當年,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就已經在山東東營展開試點。
山東作為傳統農業大省,有著豐富的農業農村人才資源,有著眾多的“土專家”“田秀才”。
2020年12月,山東印發《關于做好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工作在省內全面展開。
有專家表示,探索建立農民職稱評審體系,邁出了構建農業專業人才梯隊的關鍵一步。截至2022年11月初,省內共有7347名農民,獲得了初級、中級、高級新型職業農民職稱。
日前,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以東營為切入點,探訪了新型職業農民評職稱背后的故事。
奮斗
“搞農業技術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過程,需要不斷創新。吃得苦,受得累,做這個事就是熱(愛)這個事,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個事干好。”這是東營市利津縣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佟福興對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說的一段話。
佟福興今年50歲,從事食用菌培育已經32年。回顧這三十多年,他說,就是一個黃河灘區農民的奮斗史。
佟福興出身于黃河灘區,兄弟兩個,父母以務農為生。1990年,已經18歲的他想盡快找到一個致富的門路,減輕家庭負擔。幾經考察,他選擇了搞食用菌培育,“通俗說就是種蘑菇,投資可大可小,周期短,風險小。”
佟福興愛鉆研,他的蘑菇越種越好,但是干了幾年后,他發現,蘑菇菌種是問題,“要從外地引進,有些還水土不服,產量不穩定。”
從1994年開始,佟福興開始自己培育菌種,慢慢越做越大。“周邊的村民看到我栽培食用菌掙錢了,也來向我學習技術。”佟福興開始向周邊種蘑菇的農戶提供自己培育菌種物料,培育菌種成了他的主業。
2008年,佟福興在利津縣北宋鎮鎮政府的幫助下,承包了30畝土地,購儀器、建大棚,成立了利津縣興昌食用菌研究所。此后,他又牽頭成立利津縣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了研究所做基礎,佟福興不斷選育一些新品種,通過合作社的運營,帶動輻射周邊大批食用菌種植戶發展。
“從接觸食用菌掙錢養家,到搞菌種研發創新,我也得到過很多表彰。”一路發展下來,佟福興把食用菌培育當成了事業,但是,他還總感覺有所缺憾,“缺少一個技術身份,在承擔項目、進行培訓推廣時有很多不便利。”
職稱
彌補佟福興心頭“缺憾”的機會來了。
2018年,新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在東營展開試點,東營市在全省率先出臺了《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方案》。
“量身定制了職稱申報條件,對學歷等不作統一要求,重點考察參評人的個人品行、技術水平、業績貢獻和帶動能力。”據東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科長高士友介紹,評選工作由人社部門牽頭,農業部門具體負責,經基層推薦、現場面試、專家評議等環節,最終確定結果。
根據工作方案,東營首先明確了“誰能參評”的問題,將職稱類別“圈定”在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東營傳統優勢和潛力較大的特色農業產業上,重點對作物蔬菜、經濟林果、畜禽養殖等農業專業人才進行職稱評定,將參評對象劃定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從事農業專業技術工作的骨干人員。
“評什么?通俗點說,就是德才兼備,首先品德要過關。” 據高士友介紹,在申報條件上,東營市設置了三個標準:申報人必須掌握一定的現代農業技術,達到一定規模和效益,能帶領一定數量的農戶增產增收;申報人員的品行放在推薦評價的首位;確有特殊專長、示范帶動能力強、業績貢獻突出的申報人,不受資歷等條件限制,可不經初級職稱直接申報中級職稱。
“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推行分級評審,中級、初級由縣區評審,副高以上歸市一級。”高士友表示,經過四年的探索,截至目前,東營市先后有479人獲評農民職稱。
平臺
“不但需要有扎實過硬的技術,還要有特色,你還得現場講課,在規定的時間內,把你的專業、你的優勢和你與眾不同的一些技術要點講出來。”2018年,佟福興評上東營首批農民農藝師中級職稱;2019年,升為副高級職稱;2021年,他又晉升為正高級農民農藝師。
“評審的過程就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讓他們給評委講課,實際是給他們一個展示平臺。”東營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謝秀華告訴記者,她已連續4年擔任評委,她認為,評職稱給了新型農民一個展示技術的平臺。
在申請正高級職稱時,佟福興拿出了液體育種技術,“原本是生物制藥的技術,我用在了菌種培育上。液體育種已經摸索成熟了,具有周期短,純度高、發菌快,單數少、產量高的特點。”
“有些職業農民講課,比我們還好。”謝秀華說,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術能力讓評委們大開眼界。
“有一個搞小麥病蟲害新型職業農民,他叫李永,他講新型的農藥、新型的藥械、病蟲的發生規律。”謝秀華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她笑著說,“李永比我這個干植保的講得還要好。比如在東營地區,什么時間出現什么害蟲,該用什么農藥,真正在田間地頭積累出的防治經驗,我自己都感到自愧不如。”
“咱當地種的基本農作物,從種到收,哪一個階段長什么病,用什么藥防治,都在腦子里裝著。” 廣饒永豐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永告訴記者,他專研病蟲害防治已經20多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引領
據了解,東營市職業農民參加職稱評定不收取任何費用,而且還對取得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的個人,分別給予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一次性補助。在此基礎上,還對取得職稱的農民,在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產品推介、財政扶持、評先樹優等六個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享有優選權。
“對于有知識的、有技術的新型農民來說,有了職稱,既是對他自身技術能力的認可,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鼓勵和肯定。”謝秀華認為,評上職稱是新型農民自身價值的體現,他們都有一種榮譽感,“他到田間地頭給其他農民去講課,幫助那些技術上比他弱、認知條件還不如他的人,更好的把農業技術推廣開來。”
“給咱老百姓講課,都是在田間地頭、現場交流,咱也不用什么課件,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李永曾寫了一首打油詩表達他的心情,“朝九晚五是農家,風霜酷暑渾不怕。唯盼農業皆豐收,國富民強安天下”。
對此,佟福興也深有感觸。他成立的研究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帶動生產基地5個,輻射帶動種植戶1000多戶。“不光在東營,省內濟南、聊城、濱州等地,天津、河北、河南甚至云南、新疆都有我的客戶。”
“我給他們搞培訓講課,都是實實在在的,有我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有場地(研究所),我的經濟狀況他們也都看到了,都很有積極性。” 和李永一樣,佟福興也經常為農戶培訓講課,“把技術毫無保留地講給他們”。
“無論是申請承擔各級實驗項目,還是搞培訓講課,咱都更加有底氣了。”佟福興這樣說。
專家建言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佃利認為:高水平的農業人才隊伍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探索建立農民職稱評審體系,邁出了構建農業專業人才梯隊的關鍵一步。
對于掌握農業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者來說,評上職稱,既是對其個人水平和貢獻的認可,也對農業人才隊伍產生了有效的激勵,有利于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不斷提高農業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
未來,應切實優化農民職稱評審標準和實施,讓更多“有真本事”的農民脫穎而出。不僅如此,還應完善配套措施、推動平臺建設,系統治理、協同施策,不僅把職稱“評出來”,更要讓職稱真正發揮改進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助力鄉村振興全面實現。
本文鏈接:http://m.ydjiaoyu.cn/xwzx/1211.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