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決勝未來,人才驅動創新。
職稱制度作為科學評價、用好用活人才的指揮棒,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杠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職稱制度改革納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總體布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體系打通“天花板”,完善標準破除“四唯論”,創新機制強化分類,向用人單位放權,為人才松綁減負……職稱制度不斷走向科學,改革紅利逐步顯現,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強大動力。
把脈定向,改革路徑更明晰
2015年5月26日,初夏的杭州,到處郁郁蔥蔥、生機盎然。正在浙江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杭州??低晹底旨夹g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產品展示和研發中心。
考察臨近結束時,他對簇擁在身邊的年輕科研人員們說: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發揮創新優勢,我們國家的發展事業就大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世界各國都在搶抓機遇,國際人才爭奪日趨白熱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環境是良好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事業發展,強調指出,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一個突出問題是人才評價體系不合理,“四唯”現象仍然嚴重,人才“帽子”滿天飛。
改革人才評價機制,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評價人才要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資歷;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改革促創新,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以職稱制度改革為重點的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全面提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完善人才評價機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職稱評定制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制定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列入工作要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改革職稱制度提出明確要求;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為創新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指明了方向,確定了重點,明晰了路徑。
新思想引領新航程、新思路催生新活力。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部署職稱制度改革。改革立足服務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把握職業特點,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堅持服務發展、激勵創新,遵循規律、科學評價,問題導向、分類推進,以用為本、創新機制的基本原則,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將新興職業納入職稱評價范圍,在未設置正高的系列統一設置正高級職稱,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陸續出臺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樹立以品德、能力、業績為評價導向,更加注重業績成果和實際貢獻,以實績論英雄,力克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傾向;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豐富職稱評價方式,特殊人才特殊方式評價;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限制,暢通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人才職稱申報渠道,深化“放管服”,下放評審權,激發人才活力。
改革配套政策穩步推進。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民營企業職稱工作通知等相繼出臺,職稱制度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一個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蔚然成勢。
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預計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科技產出量質齊升,高被引論文數提升17.5個百分點,排名世界第2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中國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有破有立,評價標準更科學
“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曾經,人們用這句話形容高校教師評職稱的境況。只專注于教學的教師,如果沒有論文專著,在職稱評定上就毫無優勢。
如今,這一現象逐步得到扭轉。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裴金萍老師,憑借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赫赫戰績,晉升為教授。“新的政策導向,給我們教學為主型教師吃了一顆‘定心丸’。”裴金萍欣喜地說。
標準是人才評價的核心,也是人才最為關注的問題。“論文寫得不錯,手術做不好”“明明工作跟外語不沾邊,過不了外語考試就評不上職稱。”在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等是廣大專業技術人才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人才的呼聲,就是改革的方向。針對職稱評審外語、論文、計算機“一刀切”問題,職稱改革著力破除“四唯”傾向,不唯學歷看能力,不數年頭論業績,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取消外語、計算機要求,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弱化論文權重,不把論文、獎項作為職稱評審的門檻性條件,量才的尺子更科學。
改革既要破更要立,職稱評審鮮明樹立重品德、能力和業績的導向。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將師德表現作為首要條件,對科研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推行學術不端行為“一票否決制”。建立誠信檔案庫和失信“黑名單”,倡導科學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嚴厲打擊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使學術失信、學術不端寸步難行,重塑專業技術人才的人格力量。
人才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改革對學術型、技術型、管理型、應用型不同類型人才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實現“干什么、評什么”。
北京工業大學張躍明團隊經過多年研發,打破了RV減速器的國際壟斷,相關成果成功實現了技術轉讓。研發過程中,張躍明把工作重點放在工程技術的研究上,而不是發表學術論文。得益于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完善,北京工業大學將成果轉化業績作為教授職稱評聘重要依據,破格為張躍明晉升教授職稱。
江蘇碩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梁騫,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分子診斷基因檢測儀,在國際領先,授權發明專利12項,被認定為正高級工程師。
“用專利成果、教案、病例等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論文”“推行代表作制度”“質量重于數量”,職稱評定標尺更加貼身、合用。憑實績論英雄,改變了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讓專技人才放下“包袱”,“板凳要坐十年冷”成為更多人的無悔選擇。教師上講臺、醫生到臨床、工程師到實驗室和廠房工地、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在火熱的基層一線建功立業”成為廣大人才的心聲。
打破“天花板”,職業空間更寬廣
“從未想到自己這輩子還有機會評上正高級職稱。”作為公司的老會計,蔣雪梅早早就評上了副高職稱??砂凑者^去的規定,就算她再如何“精打細算”,也只能止步于副高。
2019年,深化會計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要完善會計人員職稱層級,增設會計人員正高級職稱。有了打破“天花板”的機會,蔣雪梅再次躊躇滿志,“生活有了新目標,工作就更有動力。”
不僅是會計師,職稱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進一步健全層級設置,將正高級職稱普惠到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1個首次設置到正高級職稱的系列新增正高級職稱6.6萬人,有效增加了我國高層次人才供給。
對科普“網紅”嵇曉華而言,驚喜則來自職稱覆蓋面的拓展。
作為知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的創始人,嵇曉華深耕科普十幾年,讓“高冷”的科普知識妙趣橫生,廣受熱捧。但因為沒有相應的職稱系列,盡管早已在線上火出了圈,卻始終申報無門。
回應人才期盼,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在新興職業領域增設評審專業,給廣大新興領域人才打開了職稱的大門。
聚焦新興領域,人社部會同相關部門在相應職稱系列中新增藝術創意設計、動漫游戲、運動防護師、快遞工程等13個評審專業,各地也分別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拓展評價領域。數字編輯、技術經紀、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冰雪藝術、藏醫藥、文房制作等一批新興職業邁入職稱評價通道。
2019年底,嵇曉華再次收獲事業上的驚喜——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推出科學傳播專業職稱,嵇曉華評上正高級職稱,和圖書資料領域其他專家學者一樣,成了一名研究館員。
改革不斷增強各類人才的厚度,賦予奮斗的意義與價值,“評上高級職稱,仿佛找回了剛入行時的激情”“這是花錢也買不到的組織認可”;改革有效解決了部分領域人才“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職業倦怠,讓眾多專業技術人才重新迸發干事創業的火熱激情。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引導鼓勵人才扎根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更好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2019年,我國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開展了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和職業資格考試“單獨劃線”工作,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合理確定評價標準和分數線,并限定在當地有效。截至2021年,共有5.8萬人通過“雙定向”獲得高級職稱,極大地調動了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性。貧困地區高層次人才總量穩步提升,不斷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
改革為基層人才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甘肅天水市,一位50多歲的鄉村教師在高級職稱評審答辯結束后,向評審專家致以90°鞠躬,感動了每一個人。在湖南湘西,農村教師楊豫湘放棄了到城里找工作的打算,“在村里教書評職稱還有優惠,就不用搬家了。”楊豫湘言語間幸福感滿滿。
深化“放管服”,人才干勁更充足
“評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參評”“想用的人評不上,評上的人用不上”……長期以來,不完善的職稱評價機制困擾著用人單位和人才的積極性。
為改變“政府評、組織評、領導評”的人才評價機制,職稱制度改革明確深化“放管服”,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下放職稱評審權限,讓用人的評人、評人的用人。高校、醫院、科研單位、產業園區、大型企業等人才智力密集、具備專業條件的單位,都可以申請實行職稱自主評審。
“我們的技術人員再也不會申報無門了!”獲批職稱自主評審權,北科生物個體化細胞治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劉沐蕓欣喜不已。
作為一家擁有400名技術研發隊伍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因為社會上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職稱序列,企業生物醫療科研成果雖然不斷涌現,技術人員評職稱卻阻礙重重。“自主評審,讓我們找到了人才的‘戶口本’,為企業留住核心技術人才提供了平臺。”2018年以來,企業人才申報熱情連年遞增,人才認同感更強,干勁也更足了。
放權不等于撒手,松綁不等于松懈。2019年7月,職稱工作的第一部規章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印發,從源頭上規范職稱評審程序,建立職稱回避制度,實行職稱評審委員會核準備案管理制度,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切實保證職稱評審質量。
各地規范職稱評審程序,健全職稱評審公開、公示制度和隨機抽查、巡查制度,加強對評價全過程的監督管理,構建政府監管、單位(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綜合監管體系,確保職稱評審紀律,提高職稱評審公信力。
“越是推行單位自主評審,單位的責任意識越強,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就連舉報都比過去少多了。”一些地方反映,下放職稱評審權,使用人單位從過去的部分自主、單向爭取、責任壓力較弱,轉變為全過程自主、責任全擔、壓力全受,倒逼用人單位用好權,人才的能力和實績更受關注,評聘結果更加服眾。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下放權力的同時,職稱評審社會化、市場化持續推進。對專業性強、社會通用范圍廣、標準化程度高的職稱系列,以及不具備評審能力的單位,依托具備較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組建社會化評審機構進行職稱評審。
改革潮頭深圳,體制外人才評價渠道已經打通——2013年深圳社會化職稱評審改革啟動,到2018年,76個評委會、118項社會化職稱的評審,均由行業協會承接。
“提交材料是項目業績表、公司業務創新等內容,現場答辯問的也是專業問題。”孫玉東在深圳裝飾行業協會組織的職稱評審中獲得了副高職稱,“我們這些在工地上摸爬滾打的人更有信心了。”
“話語權”交給市場后,職稱含金量不降反升,吸引力不斷增強。“要求更高了,也更符合一線實際了。”2012年到2020年,深圳職稱申報人數由3700人增長至1.5萬人,體制外人才的職稱申報比例由55%提高至65%。
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2017年7月,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方案出臺,建設統一規范的職稱評審信息系統。職稱網上申報、網上審核、探索電子職稱證書、實現職稱數據網上公開查詢……“互聯網+職稱”建設在全國各地推開。浙江、內蒙古、海南、江西打造“陽光職稱”;青海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實現“一網通辦”;新疆專門為對口援疆省市、港澳臺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稱評審開辟渠道。“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人才獲得感大大增強。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職稱制度的“堅冰”不斷融化,“不拘一格評人才”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廣大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各路高賢聰明才智競相涌流,“天下英才紛至沓來、源頭活水驅動創新”的愿景正逐漸演變為實景。
標簽:
本文鏈接:http://m.ydjiaoyu.cn/xwzx/481.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