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是2004年入職江蘇亨通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技術骨干。10多年的工作中,他參與了企業多項核心項目研發,擁有多項發明專利,但由于技術涉密原因,專業論文數量老是達不到要求,成為一名正高級工程師一直是他的夢想。
這個夢想在2020年實現了。經批準,亨通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江蘇省首家被授予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權的民營企業。通過公司內部成立的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肖華實現了正高級工程師的夢想,現為亨芯石英首席技術官。
肖華是江蘇省蘇州市推行的向企業放權,讓企業自主評審職稱的改革受益者之一。數字顯示,2017年以來,通過這項改革,蘇州市3843名企業專技人才受益。目前,蘇州企業職稱自主評審試點單位已有20家。
企業發展期盼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職稱評審制度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導和激勵專技人才隊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由于行業的不斷細化,出現了大量跨界專業領域,而現行的職稱標準相對滯后,與企業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存在脫節,導致職稱的正向作用弱化,出現了企業職稱申報率偏低、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吳江區人社局副局長沈煜說。
亨通集團公司管理學院院長李谷村對此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一方面,企業很多工程師承擔著繁重的技術工作,精力有限,論文數量達不到要求,只能放棄職稱申報;另一方面,企業為了保護核心機密也不鼓勵,甚至禁止技術人員發表論文。這是對人才的不公平。“讓工作業績和成果代替論文勢在必行!”他說。
何秀明是蘇州電器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也是蘇州市電子行業的外聘評委。他回憶自己當外聘評委時的感受:“評審時只能看見材料,看不見人,不了解哪些人才真正優秀,對企業貢獻最大,結果有的工作成績突出者沒評上,會寫材料的人評上了,打擊了人才工作積極性。這樣的評審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背景下,蘇州市在省內率先開展企業職稱自主評審,旨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將人才評審權交給企業
順應企業呼聲,2017年,蘇州市首先在機械、電子等行業部分龍頭企業試點開展企業中級職稱自主評審,得到企業充分認可。2020年,又把自主評審試點擴大到高級職稱,亨通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全省唯一被授予正高級職稱評審權的大型民營企業。
“將人才的評價權交給企業,首先是鼓勵企業建立更加符合行業特點、更加科學精準的評價標準,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進一步提升職稱的社會認可度。”蘇州市人社局專技處處長羅迪表示。
自主評審評什么成為關鍵環節。亨通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18年初,邀請下屬各公司總工程師及技術帶頭人共同商討實施辦法,根據企業實際和技術工作能力需求,結合通用中級職稱評審的基本要求,與企業實際相結合,確定了評審標準。其中的技術成果要求更具亨通特色:一方面結合亨通職務職級管理體系及各公司業務特點,允許技術系列主任工程師及以上人員直接破格參評;另一方面拓寬技術成果要求,允許本公司內為解決技術問題而撰寫過具有一定水平的總結材料或專業論文的人員參評。通過評審標準個性化,將社會評審要求與企業實際相銜接,更多專業技術過硬的人員紛紛參評。
“我們對參評的基本條件不做突破,但對申報材料嚴格把關,對參評人員進行以業績為導向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使企業自主評審的職稱證書在業內具有更高的含金量。”李谷村說。
參評過企業職稱自主評審的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孟鍵感到,“企業評審標準明顯高于社會標準。”
誰來評是另外一個關鍵點。為了保證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試點企業組建了以技術骨干為核心的強大評委庫。亨通集團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中評委36人以內部專家為主,高評委122人中,46名外部評委是來自相關行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頂尖專家,這些評委是集團面向全國遴選出來的,確保了評審水平。
在試點企業看來,政府放權不等于放水,評審不能流于形式,要用更加嚴格的標準評價人才,好中選優。亨通集團提供的數字顯示,實行職稱自主評審以來,進行了5次中級職稱評審,平均通過率64.7%;2次高級職稱評審,平均通過率只有60%。
這一通過率在蘇州電器科學研究院也得到印證。總工程師何秀明說:“自主職稱評審權下放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對企業人才評價機制的創新,并不是降低評審質量。我們制定不低于通用要求的評審標準,有的甚至比以前更高。嚴格程序,嚴明紀律,使評審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在他看來,實行職稱自主評審,評委對申報人員的工作情況比較熟悉,更了解他們的實際專業能力,更注重其專業能力和實際工作業績,這種評價更科學、更精準,真正體現了誰用誰評。
賦能人才成長與企業發展
企業職稱自主評審帶來的變化讓人欣喜。
首先是企業人才滿滿的獲得感。根據蘇州市有關要求,開展企業職稱自主評審的單位,均需建立與企業內部崗位聘用和薪酬體系直接掛鉤的職稱評價體系,實現了職稱工資的及時對應。據不完全統計,絕大部分實行自主評審單位的員工在通過職稱評審后均獲得了500—2000元不等的提薪。
調動了企業工程師參與職稱評定的積極性。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付江波告訴記者,以前覺得職稱用處不大,現在,我們的職級晉升、退休待遇都與職稱掛鉤,不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善,還有社會認可。現在,公司員工對專業技術職稱非常重視,形成了對職稱評定人才的追趕效應。
不少企業還將職稱作為員工職務晉升的重要條件,進一步調動了企業員工職稱評審的積極性,從而真正發揮了職稱的正向激勵作用,促進了人才與企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激發了企業員工參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實行自主評審后,我們推出了激勵機制,給予評上的專技人員一定的薪酬待遇。現在,基層技術人員參與技術創新和技術問題解決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蘇州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關負責人欣喜地說。
暢通了企業內各類專技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蘇州電器科學研究院是我國輸變電能源裝備領域檢測規模最大的獨立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85%以上是技術人員,專業背景大多與機械、電氣、電子、儀器等專業有關,但也有少數員工所學專業與從事的工作不一致。多年的專業積累,其中不少人已經成了單位的技術骨干,取得了專利,承擔了重要的研發項目,只是因為所學專業與崗位不匹配,這部分人的職業發展長期受到制約。
李杰,土木建筑專業,在研究院從事電子檢測工作20多年,技術團隊帶頭人,擁有25項國家專利,就是因為專業與崗位不匹配,職稱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試點自主評審后,他成了直接受益者,順利評上了副高職稱。“壓在心頭的石頭終于落地了!”他激動地表示。
促進了企業健康有序發展。蘇州電器科學研究院是我國電器行業的國家級技術創新基地,很多關鍵崗位強調中級職稱比例不少于50%,像技術負責人等重要崗位需要高級職稱,但作為一家民營機構,不像老牌科研機構擁有那么多人才。通過職稱自主評審,把符合要求的人才及時晉升到了合適的崗位上,“政府放權、賦能對企業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是對企業最大的支持,促進了企業的良性發展。”何秀明說。
而在亨通集團有限公司的李谷村看來,中高級職稱評審權的下放,還推動了集團人才服務體系和人才品牌建設。“中高級職稱自主評審已經成為亨通集團人才引進的金字招牌,對人才來說,個人職業發展前景最有吸引力。”
“這是蘇州人社部門服務民營企業、敢于擔當作為、敢于創新的表現,是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優化營商環境的又一制度性創新,不僅給企業松綁,也給人才帶來實惠。”何秀明表示。
在蘇州市人社局副局長夏永華看來,職稱自主評審撬動的是整個企業的科研研發內生動力。“從政府層面講,權力下放也給政府部門帶來瘦身和減負,有更多精力做公共服務。政府提效能,企業添動力,人才得實惠。”
本文鏈接:http://m.ydjiaoyu.cn/xwzx/956.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