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評職稱需過“科普關”!上海、河北、天津、廣東等地近日相繼出臺衛生專業人員職稱評審改革方案,將健康科普工作納入職稱評定或評優考核,這無疑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喝白酒能預防病毒傳播”“吸煙感染新冠的可能性很小”“放鞭炮能驅散新冠肺炎”……諸如此類的戰“疫”新招,雖被證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仍有不少人相信。之所以輕信這些謠傳,根本原因還是科學素養的缺失。不久前,竟有人將7種感冒止咳藥混在一起吃,導致全身長滿膿包,令人瞠目結舌。據統計,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比2015年的6.2%有顯著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廣大醫務工作者兼具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健康科普既有權威性又有針對性。近年來,隨著直播平臺興起,一些醫務工作者開設社交賬戶,普及健康教育知識,成了擁有大量粉絲的“網紅醫生”。但大多數醫生還是重學術輕科普,甚至有醫生認為采用漫畫、視頻等形式開展健康科普是“旁門左道”。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職稱評審、評優導向不無關系。一些地方評審醫生職稱、評比先進醫生時,主要看其在核心期刊發表多少論文、攻克多少醫療難關,對醫生撰寫多少科普作品不夠重視。真科普缺席,偽科普就會趁虛而入。
醫務工作者重視健康科普教育,將會對當前偽科普泛濫現象起到很好凈化作用。健康科普也是連接醫生和患者的橋梁。醫生將專業醫學知識普及給公眾,讓患者懂得更多健康知識,間接幫助更多的人,是另一種救死扶傷。職稱評定是激活人才活力的“指揮棒”,將科普工作成果納入醫務人員職稱評審標準,將大大激發基層一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本文鏈接:http://m.ydjiaoyu.cn/xwzx/1449.html
版權聲明:部分素材來自網絡整理,如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